敏捷转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一个教练的角色,要关注和推动持续改进。
其实我们每个咨询顾问本身也是一个敏捷教练。我想从自己的成长和近些年的一些指导经验,给大家一些启发。
敏捷教练的定义
首先看看什么是教练。 WiKI上的解释是'who supports a learner in achieving a specific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goal'
古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套用到敏捷教练『通过传达敏捷精神,教授敏捷实践,帮助组织或团队扩大产品业务价值』
为了能达到教练的目标,教练应该具备以下主要能力:积极的客户引导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清晰的语言沟通能力。
- 客户引导能力:团队就是客户,虽然是教练,但是教练的目标是自组织团队,如果过分教授,团队的自组织的能力会变得很慢,有时候甚至会越来越被动。教练更应该采用的方式是引导的方式,通过问问题,实例分析,通过教授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来组成团队逐步成为自组织团队。
- 逻辑思维能力:不同的团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练需要不断的思考,举一反三,把以前工作的经验结合当前的问题,再有就是结合敏捷的核心价值观,能够给出经得起推敲的回答。说的不好听一点,没有正确答案,只有逻辑清晰,令人信服的答案。
- 语言沟通能力:教练最根本的目标是让团队理解,团队进步,不是为了吵架争个输赢。这样就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沟通能力,总结能力,语言表达,演讲等能力。
从教练需要具备的能力来看,敏捷教练需要具备的两个维度的能力,一个是基于敏捷价值观和体系的敏捷知识;另外一半主要是转型,教练,演讲,演讲等软技能。而“实践”又是敏捷价值观的来源,接下来就谈谈教练如何通过“守、破、离”来成长的。
守
武术中照着姿势做,学毛笔字临摹字帖,学古文背诵范文,其实都是找了个model,先要照着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学人所长,不一定只选择一个导师,而是要是学习导师的擅长领域。从我的成长经历中,也是这样做的,刚开始当项目经理的时候,我把项目群经理的邮件都整理在一个文件夹里,每次给客户发信,都要找出相类似的邮件,照着写。刚开始当内部教练的时候,每次主持会议的时候,就会想想外部教练是如何做的。找个导师的另一个好处是,帮你解惑,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对方的一句点拨,会比你自己想几天都管用。
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一定要找适应你自己风格的导师。原来木桶理论希望我们去补短板,现在时代变了,更希望每个人发挥我们的长处,没必要去找个不适合自己风格的导师。但是换另一句话说,即使不适合的导师,只不过稍微痛苦一些,需要调整的比较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照着做,通过实践来体会背后的价值。
对于教练的要求是,必须找个导师,必须模仿着导师做,但是导师可以自己选。对于团队,如果选择一种敏捷实践,开始的时候要严格遵守实践的准则。
破
在这个阶段就是要广泛实践,尝试解决不同的问题,遇到问题自己要先思考,尝试举一反三,发现新问题的解决方式。
从我的成长经验来说,这个阶段非常重要,很幸运的是,当时作为敏捷教练,整个产品线有10个团队,在开始转型的半年内,有了充分的实践机会,目前我咨询的大部分经验都是来自那个时期自己的实践经验。有利有弊,当初我个人是没有外部咨询师长期驻场的,在自己摸索的半年中,曾两次想辞职放弃。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实践和坚持,通过PDCA的方法,不断尝试,总结,调整。对于这个阶段的教练,应该是充分去尝试,思考,改进。只有在充分思考,实践后,再去尝试问你的导师,否则会对外部有很强的依赖性。
对于教练的要求是,按照PDCA的方式,短周期反馈,要亲身体会敏捷的思想。最好是每周总结上周的实施内容,然后作出调整制定这周的实践计划。
离
如果真正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会超出所信仰的理论,这里就是指做实践都不违背敏捷宣言的价值观。
这里介绍一下怎样到达这个状态,有丰富的经验以后,再通过阅读,思考,总结等任何方式,把理论体系化。
想要到达这个阶段,教练应该已经具备一些培养别人的经验了,那么自己更应该身体力行的去实践自己的理论。我个人形成自己体系的方式是通过大量的阅读,毕竟自己遇到的场景还是不够,通过阅读别人的案例,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不断验证自己的体系。
这个阶段,教练应该已经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自己应该找到合适的方法。这里只是给大家一些建议作参考,多读书,多读论文,同时也要多总结,实时验证自己的体系。
最后,想强调的一点,敏捷不是只能运用到团队项目中,可以运用到个人成长,甚至家庭中的,大家一定要充分实践,既然信服它,就要身体力行的去执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