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故事
大学毕业前,学校组织了职业规划培训,在大礼堂请职业规划导师分享经验和答疑。
小A:“老师您好,我的专业不是兴趣所在,但很热门。总有跨专业考研的想法,又怕时间来不及,您说我是该找工作还是考研呢?”
老师:“做什么决策取决于当下的情况和你对自己的了解,我并不了解上下文,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回复。”
小A:“我足够了解自己的上下文,但还是无法做出决策。”
老师:“那你需要学习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出有效决策。”
近期我参与了几期需求练功坊,讲师们收到的几个高频问题如下:
“怎样从零到一做一个产品?”
“电梯演讲的两个作业,能给个参考答案吗?”
“划分迭代的标准流程是什么?”
“持续改进太麻烦了,有没有一劳永逸的做法?”
……
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故事,其根因却高度一致: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希望有个上帝视角的智者,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免去寻找过程中的困顿和辛苦,免去自己做决定的疑惑和负担,从而直抵或成功或安宁的彼岸。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标准答案。
做个归类
有些事情有标准答案
- 一道数学题;
- 税后工资的计算;
- 某种行为是否触发法律;
- 产品是否通过质检;
- 测试用例是否通过……
有些事情没有标准答案
- 考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
- 选哪家公司,做什么工作;
- 该不该结婚,和谁结,什么时候结;
- 当前的架构该如何演进;
- 怎样的战略规划适合我们,该如何创新……
可断言 & 不可断言
通过上面的归类,很明显得出:
有标准答案的事情都是可断言的,都有明确的标准来判定结果,回答通常是客观的。如:今天阴天吗?吃了没?面试过了吗?她答应吗?可以用是或否、有或无、对或错来回答。或者直接回答一个具体的答案,如: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单元测试覆盖率达到90%,这个迭代交付哪些功能等等;可断言的事情往往有规范或约束,甚至有可以直接参考的最佳实践。
而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都是不可断言的,我们很难快速的按照什么规则来做判定,回答往往偏于主观。如:这篇文章写的咋样?怎样做缺陷预防?这个产品该如何设计?这类问题的处理,没有一定之规和最佳实践,甚至在当下很难判断决策是否有效,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试错和观察。
回到我们的理想,不论面对的是怎样的事情,都希望可以做出有效决策。有没有可以快速识别问题并产出决策的方法呢?答案是有的。
总结方法
看之前娴静的文章讲“二分四象限”(《结构化思维方法入门》),凑个热闹总结一个简单的模型。纵轴即为事情的可断言性,横轴即为事情的复杂程度,简单的可视化一下这个模型如下:
遇事不决先分类:
- 可断言&简单:按照规则或最佳实践,做就对了;减少犹豫不决的时间;
- 可断言&复杂:先调研、澄清或拆解,化繁为简,再采取行动;前期值得花费时间;
- 不可断言&简单:减少犹豫不决的时间,减少投入;
- 不可断言&复杂:先观察或试探,不忙行动;前期值得花费时间。
举两个例子
来看一个常见的场景:线上问题频繁,客户怨声载道,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
我们拿到问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澄清一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这是不是问题,这是不是单一问题。我们这个例子是问题,但其实说了两件事,一件事情是可断言的“线上问题”,一件事情是不可断言的“客户满意度”。
首先我们来处理第一个问题,线上问题频发。我们需要针对这一点考虑,线上问题有多频发,是否已经超出正常范围?是否已经影响到交付质量?我们该采取什么行为来减少线上事故?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会想根因分析一下,“线上问题频发” 和 “客户满意度低” 这两件事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因为线上问题频发导致的客户满意度低吗?经过分析并不是问题频发,而是问题没有被及时处理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一下,问题真的没有被及时处理吗?其实有处理,只不过我们没有及时跟客户同步进展,所以给客户造成一种我们没有处理问题的错觉。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行动项可以是:线上问题处理进度及时同步给客户,哪怕没有进展,也需要状态同步。就像UI设计的进度条和等待样式,虽然还是要等那么久,但可以减少等待时的焦虑感。
再来回到第二个不可断言的客户满意度的问题。我们来解构一下,找到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因素:客户和满意度,然后逐一击破。客户是谁?谁来做这个满意度相关的评价?他有哪些偏好?他看中什么事情?找对了干系人,成功了一大半。再来看满意度,客户会以哪些维度来评价我们的交付过程?满意度体现在什么方面?是线上重大问题的及时处理,还是又快又灵活的交付新需求或变更的需求?想明白了这两点,再有针对性的制定改进项,那么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也是可预见的。
梳理一下这个例子:遇到复杂不可断言的问题,我们先拆解了问题,再通过逐步分析,把一个不可断言的主观问题,转换成了一个可断言的客观问题,并找到了解决方案。
我们再来看开头的问题,是该找工作还是跨专业考研?这不是单一问题,我们可以尝试拆解问题,然后再逐一击破:
问题一:是该找工作还是考研?
需要分析在当下的环境,我能否找到感兴趣专业的工作?如果可以的话,现在需要做什么准备?未来的发展是否需要更高学历?我愿意继续读书吗?还是象牙塔外的竞争环境更适合我?
问题二:要不要跨专业考研?
需要选定想跨的专业,分析历史类似情况跨专业考研的成功率,对比自己的情况,评估可行性等等,然后制定计划并按部就班的执行。
经过简单的拆解,看似复杂的难以决策的问题,就这样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项了。剩下的过程就交给时间,不管结果怎样,都比浪费大量心力去纠结要划算得多。
总结一下
遇事不决先分类,区别应对不同类;
分不明白怎么办?一律先按难事算;
一边行动一边看,环境变化问题变;
问题变了行为变,以善变来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