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3年首发于《公益时报》个人专栏
我们乐此不疲地高调大谈CSR或可持续战略——企业委派一位责任官,开发与企业有关无关的公益项目,发布年度CSR报告,通过各种技术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环保,最后通过公关途径传播——这似乎已成为大多企业履行CSR和倡导可持续理念的固定公式。我的疑问是,企业的诸多贡献未能从根本解决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污染依旧,水足迹继续超标,凭何将以上程式化活动标榜为可持续发展?
首先,减少不可持续不等于可持续发展。
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先锋企业中,常看到类似的描述——某年至某年间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用水量及废弃物量分别下降了百分之几,他们真的可持续发展吗? 中石油五月初发布了2012年度CSR报告,随后便出现了昆明PX事件;金光纸业获奖无数,却悄悄种下3000万亩桉树林(注:桉树可造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并形成土地沙化)。
将经济利益凌驾于环境和社区利益之上,空谈可持续发展是自相矛盾的,在此基础上的减排高效最多算是“减少不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实属大相径庭。
其次,绿包装不等于可持续发展。
CSR或是可持续发展本身不是公关和公益的代名词,无论你是启用大明星代言的可口可乐,还是喝着有点甜的农夫山泉,脱下绿色外衣后摆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桩桩质量门事件。隐藏在“绿色”产品背后的是消费者看不到的生产线,研发过程和设备配置,我们只是自愿选择相信商家的布道罢了。
广告和营销手段的误导使我们忽视了去挖掘产品真正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隐藏在产品身后的劳动量耗费产生的真正价值却被遗忘。
第三,个体行为不足以等于可持续健康发展。
当我们翻阅CSR报告,看着企业展现自己“创新科技”“企业公民”“责任治理”时,似乎这些能够发布CSR报告的企业瞬间成了学习的榜样,果真如此吗?曾经无限风光的CSR领袖今天过得如何呢?——尚德逃脱不了破产,诺基亚面临着倒闭。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是关乎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即便是企业个体的优秀也难以保证整个生态系统不发生故障,反之,企业个体的失败也不足以使整个生态系统坍塌。所以可持续发展更需从大处着眼,而不仅是个体企业本身的好坏。
以上三点并不一定是企业故意而为之,却是我们在谈论企业可持续发展时容易落入的陷阱。这也并不等同与我否认企业所做出的成绩,因为没有他们的努力,整个系统也许几近崩溃。产品利润固然重要,但是高利润的道路上总是意味着将隐性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或其他人;减少不可持续固然重要,但是它本身不会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未能在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